蓝宇教育集团 学校分布 远程监控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

毁掉一个孩子,就让他追求完美!

2021/6/1

 作家周毅曾在《长江日报》上,发表过这样一个故事:

一个小男孩班级测验考了倒数第二名,被同学嘲笑为“笨小孩”。

出乎意料的是,爸爸知道后,不但没有丝毫的愤怒,反而对孩子笑道:“儿子,我给你出题,如果你能得零分,爸爸给你买一双运动鞋。”

于是,爸爸出了20道选择题,连续测试了两次,儿子都没能得零分。

爸爸语重心长地问:“儿子,你知道为什么不能得零分吗?”

儿子说:“有些题我能够选出正确答案,有些题我是猜的。”

爸爸又问:“你怎么知道那几道题的正确答案呢?”

这一下儿子来劲了:“爸爸,我懂的东西可多了。同学们都以为我笨,其实我才不笨呢。”

爸爸拉着孩子的手,激动地说:“儿子,爸爸就爱听你这句话,你其实一点都不笨。

儿子,你要永远记住爸爸这句话——残余的火花,看上去并不明亮,可是一旦绽放,或许是最绚烂的。”

没有教不好的孩子,只有不会教的家长。

这个世上,没有天生的笨小孩,他们只是不完美而已。

“梅需逊雪三分白,雪却输梅一段香。”

生而为人,我们都在尽力追求完美;

但是,世间没有完美的树叶,缺憾才是万事万物的原貌;

同样,在教育孩子中,我们也不能要求孩子做到十全十美。

白岩松就曾说:“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式,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和达到极致。”

父母的教育,应该是让孩子明白:你可以不完美,但你永远是爸妈的骄傲!

 

 

1、接纳不完美的孩子,是天下父母的必修课

我们都知道,爱因斯坦是个天才,曾获得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,提出光子假设,成功解释光电效应,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;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。他被公认为继伽利略、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;

被美国《时代周刊》评选为“世纪伟人”。

但就是这样的天才——

爱因斯坦,在年幼的时候,却被人看不起。

小时候的爱因斯坦,丝毫没有天才的迹象,甚至一度被怀疑是“低能儿”。直到四五岁,爱因斯坦还没有学会说话,而比他小两岁的妹妹,早已牙牙学语了。

他的父母,几乎相信这个孩子不会说话了。

小时候的爱因斯坦,不仅开始说话的时间晚,而且语言迟缓,动作笨拙。但是,他的父亲,却没有对儿子失去信心,而是想方设法让他发展智力。他给儿子买来积木,教他搭房子。

小爱因斯坦每搭一层,父亲便表扬和鼓励一次。在父亲的激励下,他一直搭到了十四层。

上学后,爱因斯坦依然显得平庸,学校的老师曾对他父亲断言:“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。”

 

外界的讥讽,让爱因斯坦非常沮丧,他意志消沉,不想去学校,害怕老师和同学。

但是,父亲却鼓励他:“我觉得你并不笨,别人会做的,你虽然做得一般,却并不比他们差多少;而你会做的事情,他们却一点都不会做。你表现的没有他们好,是因为你的思维和他们不一样;我相信你一定会在某一方面,比任何人都做得好。”

父亲的鼓励,让爱因斯坦振作了起来。

爱因斯坦的母亲,对他也是百般呵护、鼓励。

有一次,母亲带他到郊外游玩;亲友家的孩子,有的在游泳,有的在爬山,只有爱因斯坦默默坐在河边,静静地凝视湖面。

这时,亲友们悄悄走到他母亲的身边,忐忑不安地问:“您的孩子为什么总是对着湖面发呆?是不是神经有毛病啊?还是趁早带他去医院检查检查吧?”

这时,母亲十分自信地回应道:“我的孩子没有任何毛病,你们不了解,他不是发呆,而是在沉思。他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。”

父母的爱,让爱因斯坦的智力迅速发展...

可以说,爱因斯坦的家庭教育,为他搭建了成长的实验室;

一切父母爱的温暖、鼓励,都为他铺平了道路。

良好的家庭教育,发展了他的智慧、保护了他的创造精神、培育了他独立思考的能力,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。

《正面管教》里有句话:“孩子一生最宝贵的财富,是归属感和价值感。”

为人父母者,只有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,才能给他们信任与希望,这是父母的教育必修课。

 

 

►2、不允许孩子犯错,就是不允许孩子成功

跟你说了多少遍了,还犯错?.....你想气死我吗?!

你再不听话,妈妈不喜欢你了,不要你了!

你错了没,下次还这样做吗?

你说,你下次再犯怎么办?!
.............

 

这些话,是不是很熟悉呢?

美国作家珍妮·艾里姆曾说:“孩子有缺点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,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。”

之前,曾看过这样的新闻:

一个13岁男孩,在天台玩耍时,不慎将眼镜掉在了顶楼遮雨檐上;这时,一般人的做法, 是叫来家长帮忙捡。

但是,他却做了件十分危险的事:因担心被父母责骂,他便翻过围栏去捡眼镜,结果被困。

民警到场前,有两名市民拉着他防止掉落,才没有造成悲剧。

 

还有一个新闻,让人触目惊心。

12岁的男孩,打死了一名6岁小女孩,只是因为害怕被家长惩罚。

不小心掉了眼镜,让家长捡回来就好嘛;可孩子宁愿冒着生命危险自己去捡,也不想让父母知道受罚。

小孩子间玩耍、小打小闹,原本是正常的,但12岁的男孩宁愿打死亲戚,也不允许对方去“告状”。

这样的惧怕,是深入骨髓的。

原因何在?根源还是出在父母身上。

 

心理学家泰勒博士的研究证明:“苛求完美恰恰是我们寻求幸福的最大障碍。”

不允许孩子犯错的父母,教育的结果必然失败。

过度的严格的爱,只会让人窒息。

对孩子要求极致,只能养出害怕失败的孩子;

这样的孩子,不敢去尝试,不敢去试错,自然也无法摸索着走向成功。

 

►3、真正的教育,是给孩子适度的自由

之前,一位 “留美研究生”,写万字书信控诉父母的新闻,震惊了很多人。

12年未回家过春节、与父母决裂6年...这一切的根源,都因父母的“过度关爱”。

 

王猛(化名)在信中提到,母亲不能接纳他是个男孩子,并事事操控着他。

因为母亲喜欢女儿,便给他穿裙子,完全不尊重儿子的性别;班里搞文艺演出,王猛因不按要求着装,而遭到班主任老师的训斥,因为母亲“不由分说地让他穿长裤”。

在美国时,他第一次做心理咨询,咨询师说他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;王猛给父母寄回了心理咨询报告,但父母“依旧不以为然”。

 

父母管教孩子,乃人之常情。但是,倘若因此让孩子失去了自主呼吸的自由,就得不偿失了。

太多的爱,会挡住孩子成长的道路;太严密的爱,让孩子找不到透气的窗口。

每个家长,都应该明白: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你给了孩子生命,也养育了他,但不代表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一生。

真正的教育,是父母在合适时候的得体退出;

给孩子真正的爱,是适度给他做自己的自由。

愿每位父母,都能适度给孩子试错的自由,让孩子在不完美中,不断追求更好的人生!

在线客服系统